砂型鑄造實例之軸承座鑄件的造型工藝方案及步驟
摘要:砂型鑄造實例之軸承座鑄件的造型工藝方案及步驟 確定如圖2-38所示鑄件的造型工藝方案并完成造型操作。零件名稱:軸承座;鑄件重量:約5kg;零件材料:HT150;輪廓尺寸:240mm65mm75mm;生產性質:單件生產。 圖2-38 軸...
砂型鑄造實例之軸承座鑄件的造型工藝方案及步驟
確定如圖2-38所示鑄件的造型工藝方案并完成造型操作。零件名稱:軸承座;鑄件重量:約5kg;零件材料:HT150;輪廓尺寸:240mm´65mm´75mm;生產性質:單件生產。

圖2-38 軸承座
1. 造型工藝方案的確定
造型工藝方案的正確與否,不僅關系到鑄件質量的高低,而且對節約成本、縮短生產周期、簡化工藝過程等,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。
(1) 鑄件結構及鑄造工藝性分析。軸承座是軸承傳動中的支承零件,其結構如圖2-38所示。從圖紙上看,該鑄件外形尺寸不大,形狀也較簡單。材料雖是 HT150,但屬厚實體零件,故應注意防止縮孔、氣孔的產生。從其結構看,座底是一個不連續的平面,座上的兩側各有一個半圓形凸臺,須制作活塊并注意活塊位置準確。
(2) 造型方法。整模;取活塊、兩箱造型。
(3) 鑄型種類。因鑄件較小,宜采用面砂、背砂兼用的濕型。
(4) 分型面的確定。座底面的加工精度比軸承部位低,并且座底都在一個平面上,因此選擇從座底分型;座底面為上型,使整個型腔處于下型。這樣分型也便于安放澆冒口。分型面位置見圖2-39所示。

圖2-39 軸承座鑄造工藝圖
(5) 澆冒口位置的確定。該鑄件材質為HT150,體積收縮較小,但該鑄件屬厚實體零件,所以仍要注意縮孔缺陷的發生。因此內澆道引入的位置和方向很重要。根據鑄件結構特點,應采用定向凝固原則,內澆道應從座底一側的兩端引入。采用頂注壓邊縫隙澆口,既可減小澆口與鑄件的接觸熱節,又可避開中間厚實部分(圖樣上的幾何熱節)的過熱,并可縮短凝固時間,有利于得到合格鑄件。另外,由于壓邊澆口補縮效果好,故該鑄件不需設置補縮冒口。為防止氣孔產生,可在頂部中間偏邊的位置,設置一個f8~10mm的出氣冒口。澆冒口位置、形狀、大小見鑄造工藝圖2-39所示。
2. 造型工藝過程
(1) 安放好模樣,砂箱舂下型。先填入適量面砂和背砂進行第一次舂實。舂實后,挖砂并準確地安放好兩個活塊,再填入少量面砂舂實活塊周圍,然后填砂舂實。
(2) 刮去下箱多余的型砂并翻箱。
(3) 挖去下分型面上阻礙起模的型砂,修整分型面,撒分型砂。
(4) 放置好上砂箱(要有定位裝置),按工藝要求的位置安放好直澆口和冒口。
(5) 舂上型。填入適量的面砂、背砂,固定好澆冒口并舂幾下加固,然后先輕后重地舂好上型。
(6) 刮平上箱多余的型砂,起出直澆口和冒口,扎出通氣孔。
(7) 開箱。
(8) 起模。注意應先松模并取出模樣、活塊。
(9) 按工藝要求開出橫澆道和內澆道。
(10) 修型。修理型腔及澆口和冒口。
(11) 合型。
(宣言:鑄造專欄,聚焦鑄造行業的網站)